头条创作挑战赛
文 | 四季文史
提到清朝的历史,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“康乾盛世”。然而,康乾盛世真的是仅由康熙和乾隆两代帝王所开创的吗?显然不是。严格来说,乾隆在这段盛世时期更多是“坐享其成”。康熙奠定了基础,雍正则是亲力亲为,勤政为国,清理了政务,整顿了财政,确保了大清帝国的安稳。而乾隆继位后,凭借父亲雍正的改革成果,顺利地享受了和平时代的红利。
在这样一个承平盛世的背景下,乾隆不再需要亲自出征打天下,加上乾隆天性风流,爱好游历四方。他模仿祖父康熙帝的做法,常常带着文武百官和许多妃子一同南巡,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,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。某次,他游览富春山江南一带的美丽景色时,偶然看到一条瀑布从山间飞流而下,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五光十色的光辉。清澈的泉水、绿意盎然的青山和丰盈的水流,这一切都让他心生喜悦,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个上联:“洞中泉水流不尽”,希望身边的官员能巧妙地对出下联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乾隆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,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篇——据说高达44028首,但要论“对对子”,乾隆的表现就不那么出色了。他的诗歌创作数量惊人,但质量却有待提高。比如,他曾引用过郑板桥的《咏梅》中的一句诗:“千片万片无数片”,却把它改成了“飞入梅花总不见”。从这件事来看,乾隆的诗词创作,虽然数量庞大,但有时实在是略显粗糙。
至于乾隆出上联这一方面,显然并不是他独有的“绝活”。尽管如此,乾隆这次的上联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。那么,最终是否有高人能够对出下联呢?答案当然是肯定的。不过,在这里,先给大家科普一下“对对子”这一文化形式。
电影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中有一个经典的对对子场面,唐伯虎与“对王”——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“对穿肠”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对决。两人轮番出对子,直至“对穿肠”被唐伯虎的机智反应击败,口吐鲜血。那么,对对子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吗?实际上,对对子不仅仅是技巧,更是一种对文化底蕴的考验,能否对出一个恰如其分的下联,往往需要丰富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积累。
比如,唐伯虎在年轻时曾在无锡做小书童。有一次去理发时,由于身无分文,理发师傅知道他喜欢对对子,于是请他为自己的理发店写一副对联。唐伯虎答应了,写下了一个上联:“长发长发长长发”。理发师傅看了看,觉得这副上联极难对出下联,便要求唐伯虎再写下联。唐伯虎毫不犹豫地写下:“发长发长发发长”。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“长”和“发”两个字,寓意丰富、简洁明了,也算是对联中的经典之作。
另外,苏东坡与文人墨客一起游览西湖时,也有一段精彩的对联故事。某次,一名歌女在倒酒时,不小心将酒壶掉入西湖。苏东坡当场想出了上联:“执锡壶,游西湖,锡壶坠西湖,惜乎锡壶。”此联无人能对,虽然有人尝试过类似的下联,如:“持玉杯,观御碑,玉杯碎御碑,欲悲玉杯”,但始终未能与之对得恰到好处。
转回到乾隆帝,关于他为何频繁南巡,历史上有诸多不同的猜测,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1. 探访民情,体察民意。乾隆常自认为是英明神武的皇帝,他以“为民”之名,实则是游玩一番,享受轻松的时光;
2. 单纯为了游玩。这一点其实更接近历史真实情况。当时国家财政富裕,乾隆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奢华的南巡,而“钱袋子”和珅的帮助也让乾隆能心安理得地带着大量嫔妃随行。
3. 出于政治目的,考察河工。乾隆自己也曾说:“南巡之事,莫大于河工。”他确实有考察治理水利工程的目的。
在这次南巡中,乾隆身边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官——纪晓岚。作为清代的文学巨擘,纪晓岚的文化素养不容小觑。面对乾隆的上联,“洞中泉水流不尽”,他也一时没有答得出来。而其他的官员更是默不作声,显然没有人敢冒犯皇帝。但就在这时,忽然有一位女子声音清脆地对出下联:“高山玉树万年青。”乾隆立刻拍手称赞,众人也纷纷为她鼓掌。这下联的意境简直完美,它不仅成功地回应了“流不尽”的概念,还隐含着乾隆稳坐皇位、长治久安的寓意。尤其是“万年青”三字,既可以理解为植物,也能寓意乾隆的政权长久如青松。
从这一点来看,这位女子的文化素养和机智不仅令乾隆感到惊艳,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。乾隆看似对她的才华大为赞赏,甚至可以想象,这位女子必定是出自书香门第,才情出众。
尽管乾隆自诩为“十全老人”,但从清朝历史的发展来看,乾隆以后,国家的走向逐渐出现了下坡路。闭关锁国、割地赔款、财政赤字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,国家的衰退已经显现。乾隆在享有极高的声望和长寿的同时,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,尽管他始终未曾公开表达这些问题的严重性,但他心中深知,这一切都无法避免。
(图片来源:网络,侵权必删。)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优配-股票配资论坛网-股票杠杆app-股票配资网站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